2011年10月14日 星期五

(轉貼)中興新村-美好的花園城市

國語日報報導/趙瑜婷(2009/7/5)

來到中興新村,人車在濃蔭隧道優閒行進,兩旁住家一如往常寧靜。突然間,爬上電線杆的松鼠引起兒童驚呼,走沒幾步,地上出現一大塊白色痕跡,原來是鳥的糞便;抬頭看,樹梢有黑冠麻鷺在築巢,駐村藝術家陳樂人說:「從前鳥巢常被兒童破壞,但現在住戶變少,生物空間反而增加。」

走進巷弄裡的眷舍,會更了解靜謐外表下隱藏的劇烈變遷。花木扶疏的住家院落,隔壁往往是荒廢空屋。光華里里長史祝賢說,省政府精簡後,住戶遷離,只剩退休老員工,加上中興新村再發展計畫遲未定案,加速沒落。如今成為雜草、野貓和老人的孤獨社區。

 散步其中,會發現它與其他社區很不一樣,例如道路都是弧形線條,並用丁字路口取代十字路口,以避免車輛直線穿越的快速與危險。此外,每幾戶住家就有一個小公園,成為鄰居間互動或聯絡感情的最好場所。五十年前的老設計,竟和現代人對於樂活城市的理想描繪不謀而合。

中興新村是臺灣第一座花園城市的典範設計。」光復單冬仔文史工作室負責人吳東明解釋,民國四十五年時兩岸緊張,國民政府擔心戰事爆發癱瘓臺北,決定將省政府遷到南投,作為臨時行政中心。當時負責這項新市鎮建設的官員,都是留學英美的建築學者,他們參考的樣本正是英國戰後最新發展的「花園城市」。

英國倫敦戰時被轟炸,為慢慢修復首都,他們在郊區打造自給自足的花園城市,維持行政運轉。這一點和臺灣情況相似,因此模仿採用。現在看來,中興新村就像生活機能完整的小城市,有郵局、銀行、圖書館,小學設在市場旁,方便家長送孩子上學後買菜,甚至有獨立的汙水下水道及處理廠,非常先進。

眷舍的規畫也是採西方風格。陳樂人說,最重要的原則就是低密度,每個人使用的空間很大,例如家家有院子,但院子比室內空間還大。有趣的是,傳統中式房子都是前門氣派後門窄小,這裡的房子卻相反,從飯廳通到大後院,飯後可以坐在那兒乘涼,十分優閒。

 不同於其他城市以日治時期遺留的建設繼續發展,中興新村是臺灣第一個以歐美建築為藍圖打造的新市鎮,也吸引許多知名建築師前來。陳樂人說,建築師王大閎在樓梯間加入美麗的花磚陰影設計,在樓棟背面設垃圾收集管道,就連磨石子扶梯也細心的在中間磨得凹一點,方便手扶行走。

曾居住過中興新村的專欄作家汪詠黛說,當時公務員家庭生活清苦,但中興新村的美好環境卻給她溫馨的居家回憶。和其他城市的人比較,他們已經有抽水馬桶,雖然沒有電視,卻可以天天到大會堂看電影,圖書館有讀不完的書,院子有免費的芭樂和芒果可以摘。

當時省政府打造新市鎮,似乎也想建立理想的生活方式。汪詠黛說,中興新村最特別的就是「中午一定要回家吃飯」,由於生活圈小,不論是學生或上班族,一到中午都被規定要回家吃午飯。「這是一天中最有趣的時刻」,大家在餐桌分享工作或學習趣事,更拉近親子關係。

雖然長大後離開中興新村,但對汪詠黛而言,這棟屋子已成為她走到哪帶到哪的「家」,被深刻情感所召喚,「中興新村是回憶中最美好的花園。」(全文完)

請支持守護中興新村活動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vent.php?eid=198962220172881

(文章來源:http://www.mdnkids.com/info/news/content.asp?Serial_NO=62335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